南昌地铁征文大赛作品展播2 | 他伏案前,那盏不灭的灯
发布时间:
2025-11-18 09:27
来源:
党群工作部综合整理,获奖作者:李辰祥/文
访问量:
时光的旅程,温暖继续。在首期佳作引发共鸣后,我们如约迎来“拾光”征文第二期优秀作品展播。我们再度撷取“拾光”中新的星光,于方寸之间,续写与城市的深情。
敬请品鉴。
他伏案前,那盏不灭的灯
李辰祥
初夏的深夜,我坐在阳台上,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斜对面那扇亮着灯的窗户上。窗帘缝隙里,隐约能看到一个伏案的身影,手边堆着几本厚厚的书,还有散落的图纸——那是南昌地铁接触网老师傅侯俊家的书房。
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接触网高度”“拉出值”“扭矩参数”等陌生术语,这样的场景,在过去十几年里,早已成了这条老巷最熟悉的风景。
还记得大概半年前,小区里炸开了锅——侯俊要去北京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了。街坊们聚在巷口的老槐树下,围看着手机里关于他的报道,你一言我一语地感慨:“还记得小侯刚搬来的时候,天天背着个沉甸甸的工具包,早出晚归的,没想到现在成了‘大国工匠’!”我望着人群里笑着摆手、依旧带着几分腼腆的侯俊,心里涌起一阵温热。
作为见证着他从南昌地铁一名普通接触网检修工,一步步成长为能解决“弓网匹配”“导线磨耗”等行业难题的技术带头人,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细碎片段,像老电影般在眼前缓缓铺开。
工具包里的执着
2010年,侯俊一家搬到了这小区里,他家就在我家斜对楼,隔着一条不宽的巷子,推开窗就能看见彼此的阳台。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因为清晨的脚步声——规律、沉稳,带着一种不容拖沓的利落。
每天六点多出门,总能在巷口遇见侯俊。
他穿着深蓝色的工装,背着一个鼓囊囊的工具包,脚步匆匆却很稳。
工具包拉链没拉严,偶尔会露出半截力矩扳手、测杆,或是一卷绝缘胶带,碰撞出轻微的“叮当”声。
起初我以为他是普通的维修师傅,直到有一次下雨,我在巷口的屋檐下避雨,看见他冒雨往家跑,工装后背湿了一大片,怀里却紧紧抱着一个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的文件夹。
“侯师傅,这是啥宝贝啊,这么当心?”我忍不住问。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是接触网检修图纸,上面标着每个锚段的参数,晚上还得对着琢磨‘腕臂角度’和‘承力索张力’的匹配问题,怕淋坏了。”
自从那天我才知道,他负责的是地铁的“生命线”——接触网系统,他说,这是给地铁列车供电的关键设备,一旦出问题,整条线路都可能停运。
他的工作时间大多在深夜地铁停运后的“空档期”,凌晨一两点钻进漆黑潮湿的隧道,天亮前才拖着满身疲惫回来,白天还要忙着学习新技术、研究故障案例。
从那以后,我更留意这个邻居了。每天清晨,他出门的时间比钟表还准;傍晚若是早回,就会坐在自家阳台的伏案前,手里拿着螺栓、线夹等小零件反复摆弄。连休息的时候都没停歇过。
有一次我从楼上看见他正拿着一枚腕臂螺栓,用力矩扳手拧了又松、松了又拧,眉头微微皱着,嘴里仿佛还小声念叨着什么。见我好奇,下一次见面他笑着解释:“接触网上的螺栓有讲究,腕臂螺栓必须拧到50牛?米,定位螺栓要30牛?米,多一牛·米可能拧断部件,少一牛·米又会松动,时间长了容易引发弓网故障,得练出手感才行。”
他摊开手掌,掌心布满厚厚的茧子,指关节处还有几处浅浅的疤痕,“上次在隧道里换线夹,不小心被角钢划到的,不碍事。”
去年夏天的清晨格外闷热,小区院子里的老人们喜欢在樟树下乘凉。好几次,我都看见侯俊利用出门前的十几分钟,蹲在槐树下,借着晨光翻看随身带的笔记本。本子里没有家长里短,而是密密麻麻的故障记录:“2018.6.12,1号线八一广场站,接触网导线磨耗超标,原因:拉出值偏差20mm,处理方案:调整定位器角度,复测参数”“2019.3.8,2号线西站,承力索弛度异常,处理:重新紧线,张力控制在25kN”。有些地方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标注着“重点关注”“需优化工具”。
有位邻居打趣他:“小侯啊,都还没上班呢,琢磨这些,不累吗?”他笑着把笔记本收起来,背上工具包:“接触网连着上千人的出行安全,差一毫米都可能出问题,不较真不行啊。”说完,便踩着晨光,朝着地铁站的方向走去,工装的衣角在风里轻轻摆动,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深夜的灯光、窗棂的坚守
夏日的夜晚很安静,十点多钟,大多数人家的灯都熄了,唯有侯俊家书房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像一颗倔强的星星,嵌在漆黑的巷子里。
我睡眠浅,有时凌晨醒来,总能看见那扇窗户透出的光。有一次,我起夜时发现灯光格外亮,还隐约听见轻微的“叮叮”声。
好奇心驱使下,我走到阳台,顺着灯光望去,只见侯俊正趴在书桌上,手里拿着一个小巧的金属部件,用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上面的弹簧,旁边放着一盏台灯,光线刚好聚焦在部件上,图纸上画着“接触网吊弦线夹改进示意图”。
第二天早上,我遇见侯俊的妻子,忍不住问起昨晚的事。她无奈又心疼地叹了口气:“昨晚他从隧道回来就念叨,说最近更换吊弦线夹时,发现传统线夹安装要花15分钟,还容易夹伤导线。回来就对着零件琢磨,想加个‘弹性缓冲垫’,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护导线。”她说,侯俊这样“钻牛角尖”的日子,早就成了常态。有一年,南昌地铁引入新型刚性接触网,他为了搞懂设备原理,连续一周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白天跟着厂家技术人员在隧道里测量参数,晚上回家就对着说明书和图纸反复研究,桌上堆满了画满公式的草稿纸。
“有天晚上我起来给他热牛奶,看见他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手里还握着测杆,图纸上标着‘汇流排安装误差≤±1mm’。”李姐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我心疼他,让他别这么拼,他却说,新技术要是学不透,以后遇到故障都没法修,咋对得起乘客?”
这份深夜灯光与窗棂的坚守在关键时候真派上了用场。
吃不完的“年夜饭”……
侯俊话不多,平日里沉默寡言,但心却很细,就像他对待接触网参数那般,总能捕捉到身边人的“精准关怀”。
有一年除夕,侯俊本来答应陪家人吃年夜饭,却临时接到单位电话——地铁1号线滕王阁站接触网出现“异音磨耗”,需要紧急处理。他匆匆吃了几口饺子,就背着工具包出门了。
他的爱人总是抱怨着:“他就是这样,只要线路有问题,不管啥时候都得去。不过我知道,他心里装着家人,也装着那些等着坐地铁回家过年的人。”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时不时会望向巷口,直到凌晨一点多,才看见侯俊的身影出现在巷口,身上还带着隧道里的寒气,手里却提着一个保温桶——他对家人说道“这是单位食堂给我们准备的年夜饭,我带回来和你们分享。”他笑着说,眼里满是疲惫,却带着一丝满足,“故障处理好了,今晚地铁能正常运行,大家都能安心过年了。”
记得2021年冬天,南昌下了场罕见的冻雨,气温降到了零下5摄氏度。深夜两点多,我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趴在窗边一看,是侯俊穿着厚厚的防寒服,正急匆匆地往巷口跑,手里提着一个印着“地铁应急抢修”的工具箱,里面装着绝缘手套、断线钳、临时接地线等工具。
第二天早上,邻居都在说,昨晚地铁4号线接触网因为覆冰发生断线故障,侯俊作为应急抢修组组长,接到通知后15分钟就赶到现场,在零下的寒风里忙了整整一夜。
我看见过侯俊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家,睫毛上还挂着未化的冰碴,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手上贴着好几个创可贴——那是处理断线时被锋利的导线划到的。“侯师傅,辛苦了!”我朝他喊道。他看到我,露出一个疲惫却真诚的笑容:“没事,凌晨四点半就恢复供电了,没耽误早高峰。”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那个熟悉的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认真地写了起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书房里那盏深夜不灭的灯,照亮的不仅是图纸,更是无数乘客平安出行的路。
最高的荣誉还是属于平凡
得知侯俊要去北京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的消息,小区里的邻居们比自己获奖还高兴。街道的宣传栏里贴满了他的照片:有他在隧道里检修接触网的场景,戴着安全帽,腰间系着安全带,手里拿着测杆测量参数;有他在工作室里带徒弟的画面,桌上摆着各种接触网部件模型;还有他获得的专利证书——“一种接触网导线磨耗检测装置”“快速更换腕臂的工具组”等,一共11项。
侯俊去北京的前一天,邻居们都来给他送行。张奶奶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叮嘱:“到了北京要照顾好自己,领奖的时候要挺胸抬头,让全国人民都看看我们这里走出的好小伙!”
“其实我就是个普通的检修工,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单位的培养,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他说,“这个奖章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属于所有默默付出的地铁人,也属于关心我的家人们。”侯俊笑着点头,手里还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要带回来的“任务”——“向其他城市的工匠学习接触网智能化检修技术”。
侯俊从北京载誉归来的那天,巷子里的人都去车站接他。他穿着笔挺的西装,胸前别着金灿灿的奖章,手里提着一个鼓鼓的公文包——里面装着他在表彰大会上的学习笔记。
“人民大会堂特别宏伟,站在里面,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他兴奋地给大家讲着在北京的经历,“我还和其他行业的工匠交流了,学到了不少‘精益求精’的窍门,以后要用到接触网检修上,让咱们地铁更安全、更高效。”
那天晚上,大家围着侯俊,听他讲工作中的故事。他说,刚入行的时候,连接触网的“三大件”(承力索、接触线、腕臂)都认不全,为了尽快掌握技能,他把隧道里的每个锚段都跑了无数遍,用脚步丈量距离,用手感受参数;他说,有一次为了排查一个“隐性磨耗”故障,他在隧道里蹲了两天两夜,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靠在墙壁上打个盹,最终发现是定位器偏移了3mm;他说,看到自己维护的地铁安全运行,载着乘客驶向目的地,心里就特别踏实,就像看到自己调准的接触网,稳稳地给列车输送能量。
“其实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就是把接触网检修这件事,从‘会做’做到‘做好’,再做到‘做精’而已。”侯俊端起酒杯,敬大家,“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守护好地铁的‘生命线’,也会继续做巷子里的侯俊,给大家添麻烦的地方,还请多担待。”
看着眼前的侯俊,我忽然想起他刚搬来的时候,那个背着工具包、略显青涩的年轻小哥;想起深夜里,他家书房那盏不灭的灯,照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参数;想起他帮街坊们修理东西时,认真得像在调试接触网的模样。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和执着,把“毫米级精度”的要求,刻进了工作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
如今,侯俊依旧每天早早出门,背着他的工具包,脚步匆匆却稳健。巷口的香樟树依旧枝繁叶茂,他家书房的灯,依旧会在深夜里亮着,只是图纸上的内容,从最初的基础参数,变成了“接触网智能化运维”“新型材料应用”等前沿课题。
邻居们见了他,依旧会笑着喊“小侯”,就像他还是那个刚搬来的年轻人——只是眼神里,多了几分历经岁月打磨的坚定与从容。
就像侯俊说的,他只是个普通人。但正是这样的普通人,用双手守护着城市的脉络,用匠心点亮了平凡的日子。他们就像巷口那盏不灭的灯,或许不耀眼,却足够温暖,足够坚定,让我们相信:只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平凡的人,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