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家桥改造项目完工,9月30日17时正式恢复通车!
发布时间:
2025-10-01 00:00
来源:
项目公司
访问量:
历经90天紧张施工(有效工期约60天),彭家桥改造项目于今日(9月30日)下午5时许正式完工通车。这不仅仅是一座旧桥的改造更新,更是南昌市优化路网结构的关键一步。
一、攻坚克难:三大“硬骨头”被成功攻克
彭家桥作为南昌城市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由中幅老桥和两侧新建辅道桥组成。其中,中幅老桥始建于1952年,运营超过70年,长期承担东西向主动脉功能。经专家现场“问诊”,发现该桥因长期超负荷运行及受周边城市建设影响,出现石材风化断裂、侧墙外鼓、砂浆层脱落、桥面铺装局部凹陷、栏杆脱榫松动等病害,被鉴定为D级危桥,存在结构失稳风险,可能威胁周边市民及地铁运营安全。而拆除重建中幅老桥,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交通压力巨大,突破疏解难题
项目位于北京东路,为我市中心城区主要交通干道,施工期间需断道,交通疏解难度大。建设单位现场项目管理部配合市交管部门反复论证交通组织方案,通过提前精准疏导、专项节点优化等交通保障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对城市交通运行的影响,同时聘请专业交通安保人员配合市交管部门在项目周边8个车流集中的大型路口,进行24小时点对点交通疏导,以保障顺畅交通。
地下管网复杂,突破“超级迷宫”
老城区地下管网系统错综复杂,如同“地下迷宫”。经物探定位、人工探挖等方式进行多次现场摸排,发现拆桥区域涉及移动、联通、电信及省专用通信局等十余家产权单位的通信光缆140余根,施工进度受到制约。
精准勘察施策,实现“零扰动”施工
桥梁正下方为南昌地铁1号线隧道,隧道与桥桩净距仅6.7米,新建桩基位于两隧道之间,南北两侧的辅桥仍保持非机动车和行人正常通行,场地狭小,作业面受控,现场施工和钢箱梁吊装施工安全风险高。为确保周边安全不受影响,施工前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地铁隧道进行反复复测与精准定位,选用全回转套管施工工艺进行桩基作业,最大限度减少土体扰动。
通过建立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在紧贴地铁隧道的位置顺利完成所有新建桩基与旧桥拆除任务,未对地铁结构与运营造成任何影响,实现对地铁的“零扰动”保护。
二、多措并举:多方联动保障如期通车
资源倾斜,全力保障
轨道集团组建优秀管理团队驻场协调,每日对接施工问题,积极沟通十余家产权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
施工单位增派力量与设备,开展24小时轮班作业。
监理单位严把质量安全关,对每根管线均采取悬吊、支护等保护措施,确保施工期间管线安全。
倒排工期,挂图作战
自开工起即实行“每日一调度,三日一总结”机制,将图纸工程量分解到天、责任到人。
对桥梁拆除、全回转套筒桩基施工、新桥吊装架设及焊接等风险较大的特殊工艺,细化流程至每小时精准管控,确保进度受控。
多方联动,协同推进
彭家桥位于市中心核心圈,周边居民密集,人流量大。为减少夜间施工噪音扰民,建设单位现场项目管理部主动化解矛盾:
建立与市直单位、青山湖区的联动机制,确保配套工程与主体建设同步推进。
联合青山湖区政府、居委会开展“上门宣讲”,将施工方案与歉意送至居民家中,搭建“连心桥”,变“被动投诉”为“主动治理”,赢得群众理解支持。
三、擘画蓝图:畅通节点,激活区域发展
彭家桥的通车,将为南昌城市发展与交通格局带来一次优化升级。
提升路网整体效能:作为洪都大道快速路与北京东路转换的关键节点,新桥将彻底打通“肠梗阻”,显著提高“一环线”通行效率,优化城区交通循环。
赋能区域协调发展:畅通的交通动脉将强化城东片区与中心城区、高新区的联动,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为商业与产业发展创造更优条件。
今天,彭家桥的“破茧重生”,见证了英雄城的智慧与决心,也承载着市民对便捷出行与城市发展的新期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