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模式地铁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
2016-07-06 00:00
来源:
新华社消息
访问量:
建地铁主要是为了补出行短板,缓解交通拥堵,但南昌地铁创新经济模式,把地铁项目从单一的“补短板”工程提升为引领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既丰富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发展空间,又拓宽了融资渠道,实现了建设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地铁建设,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动能”。
——缓解拥堵痼疾 构建公共空间
去年12月底,南昌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试运营一周即创单条地铁线路全国最高日客流量记录;正式试运营以来,日均客流量逾20万人次,远远超过10万到12万的设计客流;单条地铁线路累计客流量破千万的速度,超过郑州、哈尔滨等多个城市。
业内专家认为,南昌地铁客流量远超预期,一个重要因素是充分借鉴了其他城市的经验教训,以地铁站点为核心,组织城市生活,构建公共空间,既最大程度满足了市民准时、快捷的出行需求,又使其成为活跃的公共服务中心。
南昌地铁1号线长28.8公里,设24个站,东西两端是人流量集中的高校区,中间串起新老城区的多个核心商业区,还途经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等旅游景点。
“线路的科学性、站点的通达性,是稳定客流量的保证。”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总工程师胥明说,南昌地铁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地铁线路围绕城市发展布局、城市发展围绕地铁线路延伸,二者形成了一个有机良性循环整体。
“与水、燃气、电等市政设施共用、共享地下空间,是南昌地铁规划的又一个亮点。”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副总工程师胡蒙达说,通过合理规划,与市政、交通等部门共享地下管线空间,让城市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既降低成本又高效利用公共空间。“随着设施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将来每一个地铁站都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聚人气赢商机 促需求侧提升
在当前我国积极探索和解决“城市病”的背景下,通过地铁这一公共服务带动需求侧的满足和提升,让城市发展更科学、市民生活更美好,是南昌“地铁效应”的又一显现。
“过去,想去老城区吃个饭、逛商场、看演出,因堵车或停车难而经常取消。”郭蓉家住红谷滩新区,她的感慨颇有代表性,“如今,地铁不仅方便了市民生活,还拉动了市场消费。”
从地铁八一馆站下车,不用出站,便有通道直接进入百盛、天虹等大型商业综合体。百盛商场负责人说,地铁开通后,商场人流量至少翻了一倍,辐射面也大大扩展。
地铁开通后,核心商圈中山路临街店面店租普遍上涨。原本地理位置较偏的城东商圈、店铺租金也出现上涨,“我要租铺”网的数据显示,城东地铁沿线店铺租金普涨了10%以上。
地铁带来的便利,使那些因通达性差、日渐萧条的核心商圈又恢复了生机。老城区东湖区提出,要借助地铁1号线这条黄金轴线,开启高端商业的新一轮发展,打造集商业、餐饮、娱乐、传媒等业态于一体的综合地铁商业轴。
南昌地铁时代的到来恰逢其时,得益于南昌市委、市政府的超前决策。2009年初,南昌抓住举办全国第十一届城运会的机遇,提出建设地铁并获有关部门审批。2012年,南昌地铁1号线进入房屋征迁的高峰期。由于部分市民不理解,工程屡屡受阻。南昌市并不因此而搁置决策。他们认为,像南昌这样的特大城市建地铁是迟早的事,而且越往后拆迁和建设成本越高,地铁对引领城市发展、改善市民生活的作用越滞后。
——提升地铁新定位 筹资还贷不再难
据介绍,南昌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预计总投资达370亿元。以南昌市的财力,靠财政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建设之初,“钱怎么来”是头等大事。
“北上广建地铁,政府资本注入在40%到45%之间,而南昌主要是靠公司自身运作来融资。”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总经济师林洁介绍说,依托政府信誉,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项目基本融资,截至目前已经贷款160亿元。另外,国家同意发行地方债60多亿元。
创新融资方式也是重要途径。林洁说,通过“包装项目争资金、整合资源融资金、创新方法筹资金”的运作方式,南昌地铁1、2号线一期工程采取了企业债、融资租赁、国际贷款、保险资本利用等多种方式。这些成本更低的新融资渠道,不仅破解了融资难题,还摊薄了融资成本。
来钱不易,还钱更难。据了解,南昌地铁的还贷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
一是依靠土地收益和地铁资源开发利用。南昌市政府特批轨道交通集团成立了土地收储分中心,按照一条线路收储1万亩土地的计划,目前已收储土地近3万亩,市值升至数百亿元。此外,南昌市每出让一块地,就划给轨道公司10万元到30万元不等的出让金,专项用于轨道交通建设。集团总资产也从2008年成立之初的22亿元增长至近500亿元,净资产从1.5亿元增长至近300亿元。
二是围绕地铁上盖、下展物业做文章。位于1号线和2号线交汇点的地铁上盖物业——南昌地铁大厦,是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创新发展地铁产业的得意之作。“这栋面积13.7万平方米的大楼,除了办公外,有7万多平方米的写字楼可供出租,10亿元的建设成本目前估值已经达到30多亿元。”林洁说,仅1.9万平方米的下沉式广场10年的经营权就拍出了3.72亿元。此外,他们还将地铁站点下展空间以及车厢内平面进行整体招租,十年广告收入就达近9亿元。
三是以地铁建设为中心延展上下游产业链。由于地铁建设,中车集团决定在南昌建立生产基地,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入股22%参与合作。在已经运行的南昌地铁1号线上,27列车中就有2列是南昌造的,不仅实现了南昌地铁南昌造,还提升了南昌制造业水平。因为混凝土质量好,而且生产过程中不污染环境,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入股22.5%,把合作伙伴南京的混泥土企业兰叶集团也引进了南昌。
——南昌“地铁效应”的三大启示
南昌的地铁经济模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城市的关注并获肯定。他们认为,目前,很多三四线城市已把开建地铁列入了“十三五”规划。在未来各地的地铁建设中,筹资和还钱都不再是难题,前提是要把地铁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格局和创新经济发展动能的引领性位置上来。南昌的做法有三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把地铁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设施定位,提升为一种综合经济体,可使资金难题迎刃而解。林洁表示:“5年前,我们向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他们认为地铁是亏本的买卖,不贷。如今,他们主动上门要给贷款,这是因为我们把地铁作为产业来经营,闯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银行看到了我们的成长性。”
二是优化地铁审批条件。根据专家测算,地铁建设投资1元钱,可带动5元钱的配套投资,且每公里地铁可提供60个就业岗位。胥明说,南昌地铁一通车,客流量就远远超过设计。原来地铁审批建设的一些前置条件需不断优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地铁的审批条件。
三是地铁不仅要成为补短板的“地下公交车”,更要成为城市科学发展的“新型助推器”。南昌轨道交通集团副总经理贺斯进说,地铁的快速通达性,不仅可以缓解城市拥堵,更重要的是,将促进城市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使得城市步入更加和谐、绿色、共享的发展新轨道。
他认为,在具体实践中,要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和落实供给侧改革、顺应需求侧要求的高度,坚持将规划作为龙头。地铁线网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接,与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对接,把地铁的交通优势转化为空间增值优势、产业转型优势,让地铁成为拉升城市科学发展水平和进程的新动能。
分享到: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