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铁军精神为引领 向实现四强梦挺进
发布时间:
2016-01-11 00:00
来源:
南昌日报刊
访问量:
以铁军精神为引领 向实现“四强”梦挺进
——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运营纪实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征程。
跨入2016年,伴随南昌市民的不只有烟花绚烂和新年祝福,南昌终于迎来“地铁时代”,南昌在实现“四个强起来”的征途中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地铁的开通,为南昌打开了另一扇发展之门。而这骄人的成绩,是千万地铁建设者冒着严寒酷暑、披着日月星辰,以“5+2”“白+黑”、一天也不耽误的劲头昼夜鏖战、拼搏攻坚的结果。
战天斗地搏风雨,万千铁军显风流;披荆斩棘共奋进,锲而不舍奔“四强”。在英雄城,一个个地铁施工难点的分析和克服,都活跃着建设者奋力攻坚的身影;一项项创新管理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都彰显了地铁人勇于开拓的斗志。
克服复杂地质条件顺利贯通“千里赣江第一隧”,平稳顺利完成元旦期间地铁运输任务,日复一日坚守值班检修服务各岗位……正是因为在这片红土地上,有着一支“锐意创新、攻坚克难、清正高效、敢为人先”的铁军队伍,南昌地铁1号线才能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顺利实现开通试运营。
地铁人以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拼搏奉献、团结协作为核心的“铁军精神”,不仅创造了南昌城建史上的新奇迹,保障了轨道交通安全平稳有序运营,更为南昌未来的发展留下了一笔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建设篇
铁军精神,就是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
2011年1月秋水广场站开工,正式吹响了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全面建设的号角。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长28.8公里,设站24座,总投资210亿元,工程建设时间长、规模大、工点多,建设高峰期有40余个工地同时施工,数千名工人和几十支施工、监理队伍奋战在各个工地。如何扎实有序地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当时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所面临的挑战。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调研,南昌轨道交通集团终于从千头万绪中找到了总纲。
“以‘锻造铁军先锋’活动为载体,以加强基层组织科学化建设、增强党员党性意识、立足岗位争创先锋为重点,结合集团公司和各参建单位实际,大力弘扬‘铁的信念、铁的行动、铁的纪律、铁的形象’精神,为地铁工程保驾护航。”
地铁1号线秋水广场站至滕王阁站盾构区间为首座穿越赣江的隧道工程,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隧”,是当时国内施工难度最大、风险系数最高的盾构区间之一。在南昌地铁施工一线活跃着一群吃苦耐劳的“80后”,他们每天忙碌在盾构施工的最前沿。
2013年11月15日清晨8点,当盾构机掘进到300米时,因油箱渗进泥土,导致碎石机无法正常运作。盾构机负责人许栋立即带领技术人员不顾泥水爬进盾构现场反复检查油箱,发现因为油箱安置得太低,导致渣土很容易进入。查明情况后,他带领大家集体动手改进设置,把碎石机的喷头上移,一直忙到晚上11点才把问题给解决了。
2013年12月12日,在历经398天的掘进工作后,随着刀盘缓缓旋转,砂石散落在地,庞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终于破洞而出,出现在地铁1号线滕王阁站。有“千里赣江第一隧”之称的南昌地铁1号线秋水广场站至滕王阁站上行线顺利实现贯通,从此结束了700公里赣江无隧道的历史。
2014年1月1日,许栋结婚了。没有新婚蜜月,就简简单单在工地上办了婚礼,第二天他又继续正常上班。对地铁建设者来说,“铁军精神”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已融入南昌地铁建设之中。许栋说:“当时正是秋水广场站至滕王阁站上行线即将贯通的节骨眼,所以我必须坚守岗位,不能延误了盾构机掘进的进度。”
日复一日的工作虽然艰苦枯燥,但是地铁建设者里面,像许栋这样快乐的“螺丝钉”却不在少数。“因为当汗水有了成果,努力得到回报,心里的成就感就替代了苦和累。”许栋如是说。
在关键时刻,建设者们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真正做到任务再重压不倒,技术再难挡不住,环境再差摧不垮,不断创造南昌地铁建设奇迹。
代明建,“千里赣江第一隧”党员突击队队长,盾构机在赣江隧道工作期间,他和队员们长时间工作在江底。在炎热的夏天,盾构机操作区域温度接近50℃,队员们坚持在一线并肩作战。在大家的刻苦钻研下,“千里赣江第一隧”终于攻克了传统设备下隧道建设四项新技术,为今后其它过江隧道建设积累了宝贵的施工经验……
今天,是南昌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的第17天。在全市人民为她的成功开通而感到骄傲时,不能忽视地铁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他们虽然只是普通的一线工作者,但却有着一流的专业技能和爱岗敬业的热忱。地铁1号线的顺利建成,少不了他们在背后的默默付出。
当初许栋所在的中铁隧道集团二处地铁1号线四标项目团队,如今又投身到了地铁3号线五标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开始负责南浦路站和绳金塔站的建设。中铁隧道集团二处负责人孙建说“1号线是南昌轨道交通建设的开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只要地铁建设还在进行,大伙儿们就要鼓足劲、接着干!”
运营篇
铁军精神,就是要牢记服务人民的宗旨
25.2万人次、32万人次、42万人次……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初期,客流量纪录一直在不断地刷新。
2015年12月26日,地铁1号线正式试运营,日客流量达到惊人的25万人次。这一数字远超长沙地铁开通首日14万人次、苏州地铁开通首日10万人次、杭州地铁开通首日9.7万人次,以及青岛地铁开通首日2.8万人次的客流量。
1号线的地铁列车跑起来了,寒冷的冬天也变得温暖如春。作为国内第25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南昌人民用无比的热情和期盼迎接1号线的到来,地铁开通首日客流量领跑全国城市。
时钟滴答,奔向9点。2015年的最后一夜,赣江沿岸人潮涌动,来自各地的游客欢聚在南昌秋水广场跨年。百米多的主喷泉喷涌而出时,引起全场游客的阵阵惊叹。曲终人散后,秋水广场站却迎来了始料未及的客流高峰。
在南昌轨道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地铁工作人员看到秋水广场站客流如潮,果断决策、精细指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连续加开列车,增派工作人员,迅速缓解客流积压状况,全力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在大客流面前,南昌地铁刚投入使用的各项设备和指挥调度系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紧接着,1月1日,地铁1号线全日客流为420269人次;1月2日,全日客流为307439人次;1月3日,全日客流达238088人次。元旦三天的客流量逼近百万人次,刷新了全国单条地铁线路开通试运营一周内的最高客流量纪录。
“面对大客流,原本是三班倒工作制的员工都坚持了连续三天在岗,哪个岗位需要人就去哪个岗位,毫不懈怠。”元旦期间,客流量最大的是八一广场站,值班站长王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慨万千:“人最多的时候,我们在站厅里一眼望去,连地面都看不到,到了换班时间都没法撤下来,就连吃饭的时间都难挤出来。但看到乘客们能安全回家,再辛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地铁1号线试运营至今,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打了一场漂亮的“保障运营战”。而这背后,是全线2000多名地铁工作人员、安保人员以及由沿线10所高校的2100名学生组成的“小鲜鹭”志愿者团队,不分昼夜地为地铁保驾护航。
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周晶,是八一广场站50多名志愿者之一。位于扶梯引导岗的她,看似不起眼,却要不停地通过语言和手势引导乘客迅速登上扶梯出站,并不厌其烦地解答乘客的各种咨询。4个多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周晶嗓子都说哑了。然而,正是有这些志愿者的倾情奉献,让许多第一次坐地铁的乘客有了一次愉快的旅途体验。
在服务期间,南昌地铁志愿者每天分三班次服务,每4小时轮一次班,每班次需要志愿者583人。“也会遇到乘客‘不领情’的时候,但是一想到自己为南昌地铁贡献了一份力量,这心里就是甜的。”周晶笑着说。
管理篇
铁军精神,就是要维护钢铁般的团结
铁军前面无困难,困难前面有铁军。在建设期间,面对地铁1号线任务重、工期紧、地质差、拆迁难等挑战,集团党委一次次向参建单位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吹响冲锋号角,涌现出了一批批“铁军先锋”。于是,遇到艰难险阻,党员突击队总是冲锋在前;最苦最累的地方,一定是党员先锋岗所在。
刘涛,中铁十八局南昌地铁项目部盾构队党员突击队队长。2013年8月的一天,盾构机即将从师大南路站破洞而出,此时是风险最大的时候,稍有不慎将发生涌砂涌水事件,他带领三名队员冒着酷暑连续工作50多个小时。“作为党员,就应当在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刘涛的话道出了南昌轨道交通集团所有党员的共同心声。
不光党员干部如此,一线工人也是如此。南昌市委、市政府实干担当的凝聚力,将南昌地铁团队拧成了一股绳:地铁土建施工阶段,广大建设者攻坚克难的战斗力所向披靡;后期运营保障阶段,运输保障人员以群众大局为重的向心力温暖人心。
“3分钟后请发车!”“需要立即供上电源!”……1号线的每一个地铁站厅,都设有能及时了解车站列车运营情况的综合性控制室。地铁每天运营15个小时,而车控室的值班员则需要24小时在岗。透过玻璃窗户,监控显示屏等高端电子设备和工作人员的身影清晰可见。作为八一馆站车控室的值班员,20岁出头的王子健丝毫不敢怠慢。
“每一趟列车进出站,我都要仔细查看监控室上乘客上下车情况,同时留意信号工作站电脑上列车的运行动态,然后马上通过对讲机反馈给站台岗值班员。”王子健说,值班员的工作虽然平凡,但是不可或缺。“行车安全重于泰山,容不得一丝马虎,整个团队的注意力都必须保持高度集中。”
在地铁一线岗位上,同样负责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还有奋战在瑶湖定修段的列车检修员。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他们就换好行装、手拿探照灯开始准备为地铁做“全身检查”。
从晚上7点45分第一辆列车入库,到8点后密集式的列车回库检修,检修工方涛和他同组的小伙伴们得不间断地连续工作12个半小时,从车轮擦伤、刹车片闸瓦磨损,到电子显示屏信号是否接触正常,都需要仔细探查每一个车辆配件,一直工作至天色渐明。待列车全部出库后,他们才收拾行头下班。
这十名列车检修员中,年纪最大的31岁,年纪最小的21岁。张凡冬艺是定修段唯一一名“90后”女将,也是运转值班组的组长,负责全车间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每日接发车计划安排。“和大家在一起相处特别开心,这是个团结有爱的集体。”张凡冬艺认为工作累点都不算事儿,最重要的是大家都乐在其中。
看!正是一个个鲜活的地铁人物用坚毅的信念与拼搏的汗水,写下了一篇篇“铁人”传奇,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风采,释放出了大气磅礴的正能量,为英雄城的广大建设者树立了积极榜样。
铁军精神再出发,南昌腾飞添新力。共筑“四强”梦,同样需要弘扬这种拼搏精神和攻坚劲头。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南昌尤其需要弘扬攻坚克难的铁军精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需要弘扬为民服务的铁军精神,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需要弘扬团结奋斗的铁军精神,不断推动全市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让“抢占制高点、聚焦增长极、提升首位度、共筑‘四强’梦”目标在不折腾、不停顿中抵达胜利的彼岸!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集团荣获“财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